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肇始于1941年,1958年开始招收大专生,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制五年,授医学学士学位。2018年起纳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分别于2013年、2025年两次顺利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临床医学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进入国际高水平行列的学科,入选江西省“一流学科”,拥有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4个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
专业特色与荣誉:立足服务地方医疗需求,强化医生岗位胜任力,注重实践能力与临床思维培养;推动医学与工学、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融入红医精神,与“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等合作,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在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先后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二等奖等16项荣誉,创江西省参赛最佳成绩。
培养目标与核心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临床能力和创新精神。核心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
教学资源:拥有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先进教学设备。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多名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现有38家临床教学基地,涵盖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及社区卫生实践基地。秉承“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理念,构建五年不间断递进式临床实践培养体系,采用分阶段培养模式,保证学生在临床环境中学习,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毕业就业前景:毕业生可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就业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事业单位,部分学生考取公务员或参军入伍。
优秀毕业生:
陈建军,2000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陈建军教授目前担任同济大学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遗传所所长。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同济大学附属十院特聘教授。曾任井冈山大学校长助理(2020年至2023年)和同济大学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 2012年入选第四批中组部“千人计划”;2022年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获得者。曾获2012年美国眼科研究基金会Travel奖(HENRY FUKUI TRAVEL AWARD),2007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06年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006年安徽省科技厅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等。 2015年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负责人并于2019年结题评价良好,2014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并于2017年结题评价良好。目前在研的项目有2022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重点专项子课题负责人、2021年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干细胞及转化研究” 重点专项子课题负责人和2023年江西省“双千计划”。重点聚焦于重大出生缺陷和慢病疾病(如眼科和神经内科疾病等)的遗传与分子机制、出生缺陷疾病动物模型与治疗策略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50余篇SCI文章,共同作者累积70余篇SCI文章。其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J Hazard Mater、Redox Biology 、Sci Total Environ、Chemospher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等国际性学术期刊。担任《CURRENT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的副主编,《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编委。是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等20多种SCI杂志的审稿人。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视频及函评专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函评专家;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函评专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函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等。中国眼科遗传联盟委员,全国小儿遗传性眼病防治学组委员。
胡奕然,2015届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方向)专业本科毕业生。2020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现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后。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协和青年学者;现为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专委会起搏学组秘书,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数字医疗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心脏起搏的基础和临床工作。目前已完成各类心脏起搏器植入近千例,作为主要助手完成我国首例兼容全身抗核磁CRT-D植入术和第五代CCM植入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纵向课题3项;近5年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在心律失常领域顶刊Circulation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Europace,以及主流综合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SCI文章18篇。授权心脏植入器械国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6项(其中转化1项),参编《心脏起搏技术》、《中国心电图经典与进展》等专著。